时间:2022-08-19 22:56:11 | 浏览:687
从饱受争议到领跑全球京东方25年改写中国“屏史” | |
■本报记者 贾 丽 历经26年,又一座堪与中关村媲美的“硅谷”,屹立于北京的东南门户,它便是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 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显示巨头——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京东方)便坐落在这里。经过股份改制的重生、市场质疑的考验和技术更迭的洗礼,京东方从一家岌岌可危的老牌电子管厂,发展成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服务的物联网公司。这一路京东方走了25年,几乎与亦庄开发区的发展历程同步。 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进位于亦庄京东方的总部和产业基地,亲身感受这家在重压下逆势而上,如今一举一动都牵动中国显示产业神经的“隐形巨人”的风采。 北京8.5代线 改写中国“屏史” 遥想十几年前,一台32英寸液晶电视至少要卖上万元。而如今消费者花费不足千元,就可以将液晶电视搬回家。而这一生态的改变,首先要归功于京东方。 2018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达到1250万片,超越三星、LG位列世界第一。这是京东方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四大领域出货量“全球之冠”后,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用了十多年的时间,京东方一举改变我国“缺屏”的局面,打破国外企业垄断TFT-LCD产业的格局,让原本昂贵的液晶电视在我国快速普及。 在提升“国产屏”全球地位的过程中,京东方北京8.5代线工厂的落成是一个重要的时刻,这结束了大陆“无大尺寸液晶显示屏时代”,实现了中国全系列液晶屏国产化。 据了解,位于亦庄经济开发区的京东方8.5代线工厂是中国大陆首创,建筑面积约73万平方米,内部按产线划分为阵列、彩膜成盒、模组等工艺流程,并配有综合动力站、综合办公楼和污水处理厂等,产能15万片玻璃基板/月,玻璃基板尺寸为2200mm×2500mm。 《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的主角,是京东方8.5代线的第三道工艺流程——成盒工厂。成盒是将经过阵列工艺和彩膜工艺处理后的两片玻璃基板对盒,最终切割成对应规格尺寸并进行电学和外观检查。 在卸下身上所有物件、换上密封严实的无尘服、戴上双层手套后,经过风淋室层层清洁,《证券日报》记者才得以进入工厂。记者被告知,为了确保工厂内部的无尘和极度洁净,进入工厂前的清洁工作,必须非常严谨。 一进厂房,“咔咔”的机器声就传过来,有节奏但不刺耳。白色的屋顶下,巨大的厂房内各种机器有序地排列着,各类机器人活跃在每一道工序…… 经过阵列工艺和彩膜工艺处理后的玻璃基板需要先进入多道的清洗程序:清洁剂洗、加热洗、紫外线洗。这一道道工序,保证了玻璃基板的洁净。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生产中每一道工序都非常重要。比如在液晶滴入环节,液晶下滴的速度、分布,也都非常讲究。液晶滴到玻璃基板后的扩散速度、液晶下滴点与点的距离、液晶量的大小,需要经过测定和精确的计算,这对工程师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的要求非常高。 成盒的所有流程全部由机器操作。《证券日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整个厂房几乎没有工作人员,有很多地方甚至是不开灯的,仅有机器在有序地运转。这些工业机器人真正地撑起了一座无人智能工厂。 “我们工厂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是工程师,仅有少部分操作工,工程师们平时主要负责监控电脑和进行研发工作,偶尔才需要进入厂房进行检查。”工作人员说。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这还是一家绿色工厂:工厂的屋顶采用屋面太阳能发电系统,同时再生水替代自来水,通过反渗透高回收技术、纯水重复利用及废水再生二次利用技术,每年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同时,工厂采用了可再生的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 走完一圈成盒工厂,记者耗费了一个半小时。而这仅是京东方北京8.5代线四大分厂中的一个。“建设8.5代线工厂对企业是一次重大的考验。建设如此大规模、高要求的高精尖厂房,在中国是首次,对企业和建筑商来说都是一次挑战。”京东方有关人士表示。 在京东方等国产面板厂商的推动下,2017年全球大尺寸面板供给地区排名重新洗牌。根据集邦咨询光电研究中心(WitsView)最新数据,2017年中国将正式超越韩国成为大尺寸面板供给面积最大的地区,预估2020年中国供给率将朝50%迈进。 “京东方不但取得了市场份额的全球第一,而且在产业规模、技术实力等方面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公司的合肥第10.5代TFT-LCD产线和成都6代柔性AMOLED产线的量产,标志着我们在显示领域已成为全球领跑者。”京东方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刘洪峰透露。 逆势而上 接连掀起“液晶风暴” 京东方的发展史,可谓一部不折不扣的中国显示产业成长史。这一历程也与改革开放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迅速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于1970年12月26日在天津无线电厂诞生,拉开了中国彩电生产的序幕。那时,黑白电视机的售价极其昂贵。拥有一台电视机,成为无数家庭的梦想。一堆人坐在电视机前看《西游记》,是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 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电视工业。随着“彩电国产化”工程的启动,长虹、TCL、康佳、海信等世界彩电巨头诞生。1987年中国彩电年产量达到1934万台,跃居全球第一。然而,就在中国CRT彩电行业如日中天之际,平板显示技术呼啸而来,冲击着CRT技术,中国彩电工业再次陷入了对国外供应商的高度依赖之中。中国彩电企业不得不以高价从外资厂商手里采购液晶面板等关键零部件,陆续陷入经营困境。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京东方的前身——北京电子管厂被誉为“中国电子工业的摇篮”,曾写满辉煌。然而,由于技术老化、产品老化,北京电子管厂连续亏损,职工医药费报销都成了问题。 一个人的决定改变了这家工厂的命运。1992年,年仅35岁的王东升出任电子管厂厂长。1993年,王东升与干部职工凑了650万元资金,创办了京东方,硬是将一家包袱沉重、陷入破产边缘的电子管厂改制成为市场化的高科技企业。 “1993年至2002年是转型创业、发展主营的阶段,京东方开启了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创业征程。”京东方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刘洪峰回忆称。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子产业发展的路上满是坎坷,以王东升为首的管理团队带领大家在摸索中度过了最艰难的创业期。1997年6月10日,公司B股在深交所上市后,高层决定从传统领域向新型显示器工业进军。 从1998年开始,京东方迎来了做大规模的第一个五年黄金期。2000年12月,京东方在深交所发行A股,高层的视野也转向了全球市场。 三年后,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的液晶业务,进入TFT-LCD这一前沿产业领域,当年9月份又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第5代TFT-LCD生产线,结束了我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时代”。2003年至2012年是突破“屏”颈、迈向领先的阶段,京东方真正进入TFT-LCD产业,结束了我国显示产业动辄被外企哄抬物价和技术封锁的局面。 在这些年里,国外巨头降价打压、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等让公司由盈转亏,承受巨大压力。一边是显示产业举步维艰,一边是借助酒仙桥老厂区地域优势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诱惑,王东升选择了坚守。还在亏损中的京东方出人意料地逆势发展,连续上马了成都4.5代线、合肥6代线和北京8.5代线,掀起了一场“液晶风暴”。 这给三星、LG、夏普等当时国际上主要TFT企业带来很大压力,他们纷纷改变了对中国技术封锁的态度,开始在中国建设高世代线的项目。 此后,京东方开启了高速发展之路。2013年至2017年,公司进入实现领先、战略转型的阶段,陆续在重庆、成都、福州、合肥等地建设了高世代TFT-LCD线和柔性AMOLED生产线。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起至今,京东方已建设了12条产线。 “基于对显示产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尊重,我们在行业发展低谷期保持了自己的战略定力,提出‘化行业低谷为企业成长机会’,逆势而上、抓住机遇,坚持技术研发、上新生产线,相继投建多条TFT-LCD生产线。正是由于顶住压力逆市投资,京东方抓住了市场机遇,逆势成长,不但在技术方面彻底打破国外的封锁和垄断,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国半导体显示产业‘缺芯少屏’的‘少屏’之痛,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全球半导体显示产业的领先者。”谈及在曲折发展中的感悟,刘洪峰这样说。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京东方对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上下游的拉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目前显示产业材料本土化率已达70%,装备国产化率达到32%。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显示材料和装备的市场占有率有望持续提升。 如今超高清、大尺寸已成为行业发展趋势,而京东方则是液晶显示屏市场的领导者。 京东方产品市场占有率跃居全球之首,正是源于公司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经过多年努力,京东方突破了多种屏幕技术难关,部分技术独具优势。京东方注重自主技术研发,2017年新增专利申请量8678件,其中发明专利超85%,累计可使用专利数量超过6万件,成为全球极具创新力的领先企业。 公司拥有多项突破性创新技术:独有的ADSDS超硬屏技术是全球显示领域三大技术标准之一;8K显示屏分辨率是目前主流的高清电视分辨率的16倍;柔性AMOLED显示技术工艺极其复杂、技术难度极高,在全球首屈一指。 柔性屏已是未来中小尺寸智能电子产品的趋势。据了解,目前,京东方已为华为高端手机供货,并与诸多全球知名品牌就柔性AMOLED方面展开合作。京东方有关人士透露:“今年成都6代线产能的快速爬坡,将在柔性AMOLED上为京东方引入更多合作伙伴。” |
投资者:2021年度股利分配方案已于今年4月29日股东大会通过,至今已过去19天为何迟迟不实施?投资者:华为物联落地项目明显增加,反观京东方物联网概念至今没有确切项目落地。京东方凝聚20多年先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经验,结合行业趋势,成立全资子公司北京中祥英科技有限公司,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价值链的BOE工业互联网平台。
按照Omdia的说法,在3季度推出的iPhone14系列上,京东方与三星、LGD,依然是苹果OLED屏的三大供应商。且按照Omdia的说法,今年,京东方供屏占比翻番,达到到15%,然后LGD占比25%,三星依旧最多,达到60%。
图二:屏幕厂商示例图按照利亚德的说法,开幕式舞台由地屏、冰立方、冰瀑和南北看台屏,这么主要5个部分组成,全部由LED显示屏制成,LED显示总面积约14500平方米。也就是说所有的LED屏中,京东方只提供了地屏中的4500平方左右,只占整个屏幕面积的30%,另外的70%全是利亚德提供的。
智通财经APP获悉,京东方精电(00710)绩前获资金追捧,股价抢跑涨超3%。截至发稿,涨322%,报1858港元,成交额122359万港元。消息面上,京东方精电将于今日发布中期业绩。公司此前发布盈喜,预期中期纯利将较去年同期的约9510万港元取得140%至180%之间的大幅增长。
第三,京东方在2016年开始向物联网领域转型,以半导体显示和传感技术为基础,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物联网细分市场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目前京东方在智慧车载显示系统、智慧零售系统、智慧金融系统、工业物联网、智慧医工等众多物联网细分领域都处于全球和国内领先地位。
2022年8月12日,港股上市公司京东方精电(00710HK)公告,当日,年加(公司全资附属公司)与京东方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据披露,京东方精电主要从事汽车及工业显示屏业务,具备单色显示屏製造产能以及TFT及触控屏显示模组装配产能。
格隆汇7月19日丨京东方A(000725.SZ)公布,合肥京东方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合肥京东方显示”)为公司下属子公司。为优化合肥京东方显示股权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满足公司发展战略要求,公司拟以727809.65万元的价格受让合肥兴融投资有
2022-01-24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蒯剑,马天翼,唐权喜对京东方A进行研究并发布了研究报告《业绩创新高,竞争力持续加强》,本报告对京东方A给出买入评级,认为其目标价位为7.10元,当前股价为4.98元,预期上涨幅度为42.57%。证券之
应用创新层面,京东方不止于智能手机、PC等个人终端以及家用显示终端,已经全面布局了车空间,将智能座舱作为了柔性OLED的新价值场景,在汽车仪表、中控总成、抬头显示、后视镜等车载显示细分领域,已推出柔性AMOLED、柔性多联屏、曲面显示、全贴合显示、超大尺寸显示等极具代表性的前沿技术产品,并广泛应用于全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品牌,从物理空间上进一步向用户靠拢。
结合该博主的前后爆料,@中关村在线等多家媒体发文报道即将发布的华为Mate50系列或将搭载京东方2160HzPWM高频调光新屏幕。目前来看,这个猜测是错误的,如果@数码闲聊站爆料属实,那么搭载京东方2160HzPWM高频调光的新机将会在年底左右发布,而华为Mate50系列将在下个月发布,发布时间差距甚远。
Omdia数据显示,在海外减产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五家制造商京东方、TCL华星、惠科、南京中电熊猫、彩虹光电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份额达到685%,创下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占比的新高。2009年8月25日,在公司仍面临巨额亏损,全行业全面减产的时刻,京东方宣布投资2803亿元建设我国第一条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
在这一过程中,京东方的柔性OLED显示技术正在赋能越来越多的终端企业,引领上下游厂商的创新发展,逐步形成巨大规模的产业布局,为个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和柔性显示解决方案,助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京东方集团高级副总裁邱海军认为,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将带动车载柔性显示市场快速增长。就比较优势而言,不管行业怎么走,京东方永远在进步,柔性OLED智能手机、折叠手机等高端产品的出货量以及市占率一直在快速增长,领跑国内市场。
活动现场,BOE(京东方)首度披露其在西南地区千亿级柔性OLED产业集群布局,并重磅发布全新一代Q9发光器件及全新自研蓝钻™像素排列方式,全面展示了其全球领先的柔性OLED显示技术、智能交互创新应用场景,以及雄厚的智能制造能力,并以全面迈向亿级出货量的目标,为柔性OLED消费市场打造强劲增长极,全面开启多形态智能终端新时代。
会上透露,随着多形态智能显示终端需求进一步增长,2022年京东方柔性OLED年度出货量预计达8000万片,并快速向亿级出货量目标迈进。据了解,作为国内最早进入柔性OLED领域的企业,京东方投资近1400亿元在西南地区打造了中国首个柔性OLED产业集群,包含成都、绵阳、重庆3条全球领先的柔性AMOLED生产线,整体柔性OLED产能约占全球产能近三成,其中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是中国首条柔性AMOLED显示生产线。